编者按:近日,政协举行民生协商论坛,聚焦“零增长”“零填埋”目标,加固薄弱环节,加快补齐短板。充分发挥好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实时在线监控、在线监测和全过程动态监管;强化闭环监管,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平台;进一步总结推广模式,大力推广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分类模式等垃圾分类重点问题被提及。
4月24日,浙江省政协以“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为主题举行第十六次民生协商论坛。
近年来,浙江省各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初步建立,政策制度框架渐趋完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但对照2020年实现全省生活垃圾“零增长”和“零填埋”的目标任务,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快补齐短板。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实现在线监控、在线监测和全过程动态监管
浙江省政协主席葛慧君强调:要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专业化公司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好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实时在线监控、在线监测和全过程动态监管。
长期以来,垃圾分类监管一直是垃圾收运处置的一大痛点。目前浙江部分区县已率先启动智慧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来破解分类监管难题。加强垃圾分类信息化平台建设与运行不仅能有效提高居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和准确率,方便居民分类投放,提高分类成效,还能为后期垃圾分类监督考核和主管部门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湖州市长兴县建立的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通过前端投放、中端收运、末端处置、检查考核等模块,实现对全县16个乡镇街道的254个小区、17座中转站、53辆收运车辆、6个末端处置厂的垃圾分类全链条科学管理。
强化闭环监管
构建数字化平台,软硬件两手都要抓
浙江省副省长陈奕君指出,强化闭环监管。一手抓桶、箱、车、厂等硬件和回收网络的完善提升,一手抓全链条动态监管,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平台。
葛主席和陈副省长在讲话中均提到了信息化平台和分类监管。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快推动垃圾分类全方位监管体系建设,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搭配相应的智能监管硬件,逐步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监管系统。
目前浙江部分地区在线上采用垃圾分类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平台的同时,线下搭配智能垃圾分类箱、智能可回收物箱、智能积分卡、智能积分兑换机等硬件设备,实现了分类溯源和数据监管,有效提高了小区的分类成效。
浙江省公布的2019年生活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小区名单中,诸暨市有9个小区上榜。据悉,这9个小区均采用了智能化设备,依靠“互联网+”技术手段大大降低了前端投放难度,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同时,智能设备接入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实时查看、监管居民分类投放的情况,通过数据监管反馈到前端,为分类宣传做精准指导。
总结推广模式
创新有效的分类模式大力复制推广
浙江省住建厅厅长项永丹表示,进一步总结推广模式。总结提炼各地有益经验和创新做法,大力推广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分类模式,为全省各地提供借鉴,以示范引领推动面上工作。
多年来,浙江通过不断创新垃圾分类模式,因地制宜,促进垃圾投放、垃圾收运及垃圾处置实现良性循环,在多地已取得良好的分类成效。
杭州下城区推出智能分类回收新模式,通过互联网+ “无接触式”推动再生资源回收。2019年,朝晖街道在辖区共投入建设了20座智能化可再生资源回收站,有效覆盖辖区居民的垃圾分类需求。
在疫情期间,各资源回收站点实施24小时“无接触”回收,居民可以使用“分好啦”APP扫码或刷卡进行回收,减少了人员接触。这种智能化“无接触”回收得到居民一直认可,辖区内知晓率、参与率提升明显。
平湖市作为2019年度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优秀单位,创造了“定时定点”平湖模式,小区“定时定点”的技术要求和工作导则被嘉兴采纳并全市推广。
在平湖市定时定点垃圾房,配备了探头、灯头、水龙头等设施,并实施智能化运行和大数据汇集分析,体现了形态美、生态绿、功能全、智能化和暖人心的功能。
按照浙江省垃圾分类处理“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面决胜”总目标要求,2020年是实现生活垃圾分类“三年大变样”和“零增长”“零填埋”目标的决战之年。委员、专家和界别群众代表认为,浙江省持续大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垃圾治理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相关工作走在全国前列。